神仙湖畔 | 协理副校长顾阳教授:谈书院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兼学勤书院院长顾阳教授曾为首期校刊《神仙湖畔》的Home专栏撰写《谈书院教育》。
书院是我校推动全人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阵地。顾阳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书院成长所经历的路途将能与大学的发展一起谱写出港中大(深圳)的一段历史与佳话,大家的辛勤努力将在明日收获桃李芬芳。”
谈书院教育
文 / 顾阳教授
顾阳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
学勤书院院长
教育背景
文学硕士 (美国康奈尔大学)
哲学博士 (美国康奈尔大学)
研究领域
理论语言学、句法学、形态学、词汇语义学、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汉-藏语等语言语法体系的共性与个性
近年来,时常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客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参观。这其中,有来自其他高校的教育界同仁,也有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级管理人士和社会人士,大家都对我们大学的书院制兴趣浓厚。
我也时有受邀参加一些面向高中生和家长的招生宣讲会,很多同学和家长也听说过“书院”,但是对于书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有书院的大学到底有什么特色,很多同学和家长朋友们往往还都是道听途说。
此次有幸受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之邀,为此刊撰文,概览性地介绍书院制的渊源,与我们大学的书院。希望借此机会分享我对书院教育的一些见解,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几所书院在中国大陆培养创新型国际人才的一些探索与努力,同时也望能解众多有志于报考我校的同学及其家长之惑。
港中大(深圳)现有四所书院
1. 书院制大学
与“书院”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ollege”,是指现代大学教育的一种组织模式,以住宿楼和住宿区域为基本载体的,融学生生活和学习为一体的场域和社群,其目的是践行全人教育。这种高等教育组织模式也常被称为“住宿学院”或“住宿书院”,residential college,设有书院的大学则被称之为书院制大学(Collegiate University)。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是一所书院制大学,现有四所书院:逸夫书院、学勤书院、思廷书院、祥波书院,另有三所书院正在兴建中。在一所书院制大学里,既有围绕不同的学术专业设置的“学院”,也有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书院”,两者都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都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教育机会。
逸夫品味系列之京剧进校园
逸夫书院高桌晚宴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学院聚焦于专业学习,而书院则将生活与学习两者结合;学院由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组成,而书院则由来自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教师,以及舍监和宿舍导师组成;学院教育采用形式化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课堂教学,学生需要完成规定的科目与学分,学院以正规的方式统一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书院教育采用非形式化的方式,不同学科、年级、背景的同学融合在一起,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及师生间的日常互动,通过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养育学生,使同学的个性、爱好得到发展;学院侧重学生智识能力的发展,而书院则注重学生的精神、心智、道德素养、社会性、创造力、领导力、责任感等全人方面的平衡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拓展。
2. 书院的历史
欧洲最早的“Colleges”起源于公元13-14世纪。传统的英式住宿学院在建筑空间上是一个封闭的庭院,院内设有供师生交流讨论的房间、住宿的寝室与用餐的食堂。每个学院由一位院长(Master)负责管理。住宿学院的教育功能远远延伸到教学之外,试图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1636年,美国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第一代英国移民在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这些哈佛的创建者希望建立的学校之模板来自于他们熟悉的英国大学的住宿学院——伊曼纽尔学院、三一学院和基督学院。他们沿袭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课程和住宿学院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倡导“住宿学院式的生活方式(Collegiate Way of Living)”:共同的居住空间、社区生活、亲密的师生和朋辈关系、智识交流、精神追求与个人发展。此后,美国殖民时代创建的学院大都沿袭了哈佛的住宿学院模式。
到了19世纪后期,住宿学院模式在美国曾一度式微。由于当时新的学科领域不断地涌现,知识结构被颠覆性地改变,德国式的非寄宿制大学模式开始受到推崇。美国大学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建设专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院和研究所,并发展相应的教职员和研究生体系,大学的课程也更偏重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实用性内容。在这一时期,本科生教育,尤其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20世纪以后,美国顶尖高校开始思考如何平衡本科生教育与科学研究这两项现代大学的基本使命,尝试通过在大学内部重建住宿学院体系,以恢复师生间亲密和谐的校园社区文化,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全方面发展。现今,在许多美国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形成了负责专业教育的“院系”与注重校园社区归属感、课外活动和全人发展的“住宿学院”这样互补型的双轨教育模式。
学勤书院文化节
学勤问道系列讲座
3. 书院教育的传统
现代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和更新知识。负责专业教育和研究的“院系”体现的是一种“分”的概念,是18世纪以来科学进步和知识结构日趋细分的产物。而“书院”则体现一种“合”的概念,首先是学术卓越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大学培养的应该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及技能训练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通过知识的使用和创造来提升全人类的福祉。
其次,书院的“合”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师生融合在一起,因为在现代大学中,知识的创新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而知识的创新依赖于相对更为广博的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共享,以及不同观点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也是新时代赋予书院全人教育的挑战和我们想要实现的教育理念。
如学生一样,在书院制大学里,学术教师也拥有“学院”和“书院”的双重归属。书院的教师们时常在教授学业知识之余,参与组织和举办各种兴趣活动、特色分享、创意课程、交流讲座,以不同于课堂上的氛围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塑造他们的志趣性格。他们融入书院,与同学交友,指点迷经,不限专业、打破地域、文化、年龄界限,使学生在书院生活中遇见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思廷书院三思讲堂
思廷书院思源公益项目
4. 港中大(深圳)的书院生活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每个书院均有一名院长(College Master),引领书院的发展与建设。书院设立书院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为书院的发展策略和方针提供指导。书院由资深教授组成院务委员会(Assembly of Fellows),协助书院院长开展书院的日常工作。书院院长会经常参与书院中的活动与交流,为书院宿生提供与师长交流的平台,聆听同学们对书院发展的建议。
书院的每一栋宿舍楼均设有一位舍监,一般由大学全职的资深教职员担任,舍监与家人住在宿舍楼栋里,周末或一些特殊的节日舍监会邀请本楼栋的学生到家里交流聚会,或共享茶点,或共同进餐,大家像家人一样,敞开心扉,聊天闲谈。舍监亦会提供学生关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另外,每栋楼的每个楼层按照师生1:50的比例设置住宿导师,住宿导师会在学期伊始走访每个新老生宿舍,问候同学们并增进对同学们的了解。他们亦会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楼层活动,也会邀请同学聚餐,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得益于独特的书院制度,通过舍监和住宿导师,书院能够更加贴切地走进学生、关怀学生,及时提供学生所需的帮助。
在学生分配上,每所书院都有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男女比例均衡。同一间宿舍楼里往往是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居住。书院倡导多元性和包容性,鼓励同学们尊重不同,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老师汇聚一堂,互助共学、喜乐同享、教学相长。
祥波书院师生参演中秋晚会
祥波书院迎新破冰活动
书院关注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建筑空间设计上,每所书院都采用庭院式设计,有自己独特的庭院景观。书院在内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除了住宿和公共厨房空间,还设有多种类型的功能房,包括自习类、阅读类、多人研讨类、运动类、音乐类、美术类、传统文化类、休闲类、多功能类等,为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背景的师生创造多元化的住宿学习和社交空间,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全人教育发展提供空间及硬件支持。
书院是同学们的第二个家。宿生们在书院与同龄人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结交相伴终生的知己、朋友以及未来事业的伙伴;在书院与老师们建立自然、亲密的关系,在生活中学习,在交流中养成,获得智慧、情感、精神、道德情操、职业取向等多维度的个人成长。这是根植于住宿书院几百年的历史中的教育理念内核。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推动全人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阵地,书院与大学的院系和其他部门携手共同探索在中国内地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之路。教育创新的路上不会尽是坦途,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书院成长所经历的路途将能与大学的发展一起谱写出港中大(深圳)的一段历史与佳话,大家的辛勤努力将在明日收获桃李芬芳。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出品
转载自校刊《神仙湖畔》首刊
部分图片由书院提供
撰文:顾阳 协理副校长兼学勤书院院长
手绘、排版:房奕珺(2018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点击图片,浏览校刊
《神仙湖畔》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管,
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主办,
立足大学,面向社会,
通过记录这里的学者学人,
探讨时代下的青年话题,
来传递大学文化与精神。
点击二维码
下载首期校刊
长按二维码
在线阅读首期校刊
神仙湖畔·夏季刊 | 何为良好生活
神仙湖畔·秋季刊 | 山海深圳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